教育教学

专业介绍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专业介绍 -> 正文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4-01-13

【基本情况】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于2022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成为全国首批聚焦“数字技术+文化创新”深度融合的特色方向,并于2023年正式启动招生。作为区域性数字创意产业人才培养高地,本专业面向数字动画制作、虚拟现实开发应用、游戏引擎技术及数字衍生品设计等前沿领域,深度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IP开发与文旅VR场景实践,构建“技术下沉+文化赋能”的双轮驱动培养体系,将AI生成、交互媒体技术转化为区域经济服务动能,目标培养兼具艺术创意与工程实施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形成“立足地方文化资源、驱动产业技术落地”的核心优势。

【学术名师与顾问】

乔建生,天津仁爱学院数智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天津仁爱学院关工委副主任。曾任天津大学影视学院书记兼院长、天津大学自动化学院副院长、天津大学“新”软件学院书记、天津仁爱学院艺术系主任兼直属党支部书记。作为第一发起人发起组建天津市动画学会并任首届法人和秘书长,并担任天津大学党建督导员,天津市多个艺术赛事的评委等职,天津市教育系统优秀思想工作者,曾获天津市“八五”立功奖章及多项国家级奖项。

潘登,天津仁爱学院数智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天津市动画学会会员,天津市元宇宙学会会员。国家职业技能大赛数字艺术赛项裁判,天津市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裁判,深耕数字媒体与动画制作领域,主持多项科研项目;

王一夫,天津仁爱学院领军人才,正高级工程师,九三学社文教专委会委员,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硕士生企业导师、天津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文旅艺术行业语言类就业指导组副组长。从事元宇宙数字媒体、电影工业领域研发、创新应用与教育工作20余年,开发了中国唯一的元宇宙数字媒体实训系统,填补行业空白。

【核心亮点】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以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为指引,深度融合“科艺融合”教育理念,构建“智能技术+文化创意+产业实践”三位一体的跨学科培养体系,着力填补文化遗产数字化开发、元宇宙内容生产、数字创意经济等领域的高端人才缺口。专业聚焦“技术下沉+文化赋能”特色方向,围绕非遗数字活化、文旅VR场景建构、智能生成艺术、数字衍生品开发等前沿领域,通过地方文化IP数字转译、沉浸式文旅交互体验等实践项目,推动传统文化资源向数字经济动能转化。课程体系紧密对接“数字中国”建设需求形成“双链驱动”,一方面以AI生成、虚拟引擎、交互媒体等技术链赋能文化资源开发,另一方面以数字动画、元宇宙场景、智能衍生品等产业链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联合文化科技企业构建“文化资源数字化-虚拟产品原型开发-产业技术落地验证”的全流程教学体系,覆盖虚拟影视全流程、虚拟现实项目开发、数字藏品设计、智能生成艺术等核心领域,同时深化对文化遗产保护、数字美学表达、区域经济创新的认知,形成“从文化基因解码到数字产品落地”的全局化解决方案能力。

【核心课程】

数字造型基础、品牌设计、摄像与灯光设计、影视后期、用户体验分析与交互设计、人机界面交互设计、交互设计原理。

【特色课程】

数智美学与技术前沿、数字游戏设计基础、增强现实设计、三维虚拟建模、虚拟现实逻辑控制、虚拟现实技术应用。

【教学实验环境】

专业教学实验环境良好,可实现场景化实训。虚拟视觉展示实验空间实验室配备卧式触摸查询一体机、数字人全息仓、智能触摸一体机竖版、VR全景摄像机、索尼微单相机、大疆稳定器等先进设备,旨在满足专业教学实践需求。实验室通过手势、触觉、AI语音等反馈方式,支持师生与虚拟环境的互动,同时具备沉浸式大空间功能,助力数字化创作与展示的全流程实现。

 

 

 

【就业前景】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多元,职业发展覆盖数字内容创作、交互设计与虚拟现实应用、数字品牌与影视制作三大核心领域。在数字内容创作方向,毕业生可担任三维动画师、影视特效师、动态视觉设计师等职位,主导影视动画制作、数字广告设计及新媒体艺术创作;在交互设计与虚拟现实领域,可成为AR/VR交互设计师、虚拟现实开发工程师、用户体验研究员,开发沉浸式交互应用与智能体验系统;在数字品牌与影视制作领域,可任职数字品牌策划师、商业影像导演、多媒体内容制作人,完成从创意策划到数字落地的全流程项目。此外,毕业生在新兴领域如AIGC内容创作、沉浸式大空间制作、元宇宙内容开发、智能生成艺术、数字藏品设计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可担任虚拟空间架构师、数智美学设计师等前沿职位。部分毕业生选择进入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数字艺术教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亦可通过攻读国内外研究生深化专业造诣,成为驱动文化数字化战略落地的复合型人才。

【学生获奖作品】

学生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1项、省部级2项;

作品获得国家级奖项6项,省部级比赛获奖89项,其中一等奖1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