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承工匠精神,大力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挖掘天津的文化历史。持续以文化历史教育与专业素养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艺术学院直属党支部、团总支,学生会围绕着“我和我求学的城市”举办“非遗承匠心,绒花绽芳华”活动。
东风飏暖,海棠丽烟,在这个春天里,并没有一个海棠品种叫“天津海棠”,但天津的海棠花着实开的热烈,逐渐成为一道靓丽的天津风采;朱颜辞镜花辞树,绒花不谢妩媚留,绒花,以铜丝为骨,以蚕丝为肉,轻巧一捻,手指翻转间,几缕丝条簇拥着,渐渐幻化为一朵簪花。我们在本次活动中运用“老手艺”铸造“新记忆”,既传播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筑牢文化自信,又将眼中所见的天津风光永远留存。

绒花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本次活动有幸请到了一位对绒花颇有研究的赖师傅为我们讲述了绒花的历史寓意以及制作流程。
绒花,谐音“荣华”,寓有吉祥、祝福之意。绒花的式样很多,拥有自己独特的花语,多种组合融为一体,取各种吉祥寓意。比如,用万年红加上如意,取「万年如意」之意,象征好日子永远长久。据很多文献记载,旧时北京的春节,女性戴花的习俗甚为流行,过年时在头上插一朵绒花,借以讨个新年好兆头。

绒花(南京)的制作工序分为9道工序,分别为炼丝、染色、晾晒、勾条、烫绒、打尖、传花、粘花、包装。在赖师傅的指导下,同学们认真的学习绒花的制作方法,根据自己的创意,用剪刀对绒条进行修剪加工,并将打尖后不同形状的绒条进行造型组合,最后将其他配件粘在相应位置。一朵朵妍丽的海棠花相继绽放在同学们手中。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朵朵看似小巧精美的绒花,点缀的似乎只是女子云鬓间的一抹艳丽。其中却蕴含了中国人对美的精神追求,对日常生活的热爱。在这小小的绒花背后,是一副精彩绝伦的中国古典生活绘卷。同学们在本次活动中,通过自己动手、讨论交流等方式,学习领略了绒花之美。锻炼了自身的动手能力,也从中感受到非遗绒花独特的魅力。那一朵朵海棠绒花不仅留住了天津群落呼应的海棠风光,更彰显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源远流长,跨越时光让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认识到坚守匠心的可贵。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能以文化之活水,浇灌精神的净土,让我国的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让非遗代代相传。用新时代青年的力量,书写促进天津人文风光以及文化传承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