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明德讲堂”第一讲
中国翻译协会理事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天津大学教授
天津仁爱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
李旭 教授:
《口译的标准与实践》
5月19日,外国语学院“明德讲堂”学术讲座于大学生活动中心报告厅正式拉开帷幕。外国语学院院长李旭教授担任第一讲主讲人,作了题为《口译的标准与实践》的学术讲座。外国语学院领导班子、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聆听了此次学术讲座。

李旭教授的学术讲座从翻译的起源以及翻译标准的形成、口译标准的研究、口译的过程与要求、口译中的语言思维、精确和熟练处理不可灵活处理的执行性、口译的自我训练六个方面对口译的标准和实践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李旭教授首先介绍了严复的翻译三原则“信”、“达”、“雅”,之后以具体示例、循序渐进地引导同学们推演出口译三原则“快”、“准”、“灵”。
谈及交传的三个过程阶段:听和理解阶段、记忆阶段、表达阶段,李旭教授特别指出,记忆阶段必须要“手脑并用、笔记为天”,鼓励同学们通过长期大量的、多样化材料的训练,约定俗成形成自己的笔记习惯和风格。表达阶段,李教授指出,翻译是再创作(reproduction)过程,必须灵活处理、变通应对,关键是有用信息的有效转换,绝不能拘泥于原文,要敢于改变原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李教授还强调了知识面宽泛在翻译中的重要性,鼓励同学们一定要多读书,要尝试接触丰富的翻译材料和内容,接触并适应不同口音的发音。
就口译中的语言思维这一话题,李旭教授强调必须“Think in English.”在口译中,译员必须具备极快的反应速度,在极其有限的时间进行推理,就必须抛开母语,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尤其是描述性语言,必须在大脑中形成画面,而不是形成文字,继而快速转述为目的语。英文思维的训练必须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合理推理、灵活处理,这就要求同学们读英文书、读原著、读长篇。谈及词汇的处理方式,李教授则鼓励同学们“Be brave.”不需要深究某一个单词,千万不要因为追求口译的完美和完整,而影响了口译的适时性和灵活性。
谈及口译的自我训练,李旭教授激励同学们“口译不是教出来的,是练出来的。”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认真严谨的工作风格和灵活的临场应变能力是口译员的基本素质要求。最后,李教授深情告诉同学们“今天谁能吃更多的苦,将来谁就会更成功。”勉励同学们不断苦学力行,提高认知层次、开阔自我视野、助力个人成才。

本次学术讲座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在与会师生的一致好评中圆满结束。现场聆听讲座的同学们纷纷表示,学术报告深入浅出、生动详实,听后深受启发,真切感悟到了口译的苦与乐,先苦后乐、更要勤学苦练、不断实践。会后,李旭教授还与“天津大学访学”归来的同学们就翻译实践与学习进行了亲切的交谈。

外国语学院将陆续邀请业界专家学者举办学术讲座,进一步营造学术氛围、不断提高专业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英语应用人才。
天津仁爱学院外国语学院
2023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