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这一重要论断,深入推进“天津市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建设,11月15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赵淑珍教授组织外国语学院学生在“天津市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资源教学中心”开展沉浸式体验实践教学。外国语学院张自华书记和胡小华老师亲自到教学第一线参加活动。课后张书记对本次教学实践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做了总结讲话。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在赵教授的引领下,同学们首先看到的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四个阶段,也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接着,同学们踏上了跨越百年的“时空隧道”,一起观看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顽强奋斗的伟大历程,深刻领会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之后,同学们移步到“党的二十大精神”展区,结合LED现实技术,一段段生动的视频展现着这十年中国非凡的发展与进步。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为广大青年实现人生梦想指明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创造了更多出彩的机会,擘画了更加光明的未来,在广大青年成长发展道路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精神谱系”智慧教室中,老师讲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的建党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同时组织了同学们进行“精神谱系”的演讲。
延安精神 叶小凤
叶小凤同学以自信坚定的口吻说到:1942年12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红色革命精神之一,主要内容包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其本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她呼吁到: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而延安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结合实际,大力弘扬延安精神。
红船精神 李冠霖
李冠霖同学介绍到:2005年6月,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红船精神”。“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激励着我们党砥砺前行、发展壮大,是我们党立党兴党、执政兴国的宝贵精神财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绝不能有半点骄傲自满、固步自封,也绝不能有丝毫犹豫不决、徘徊彷徨,必须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长征精神 刘雨璇
刘雨璇同学带大家解读长征精神。 “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长征路上,红军战士们历经大小战役600余次,跨越了近百条江河,攀越了40余座高山险峰,用顽强的意志征服了这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一切。而这成功的背后,是战士们的团结一致,是战士们的顾全大局,是战士们的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她说到:在新时代,缺少团结协作的人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只有在沟通中进行学习,在交流中提升自己,我们才有可能做得更好。
抗美援朝精神 管仪飞
管仪飞同学为大家讲述抗美援朝战争的故事。在硝烟弥漫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这一精神深深融入了中国人民的血脉,成为我们战胜强大敌人的重要力量源泉,激励着中华民族穿越风雨、走向复兴。
最后张自华书记充分肯定了教 学实践活动并进行了总结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新时代的大学生要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滋养,从党的精神之源中汲取奋斗精神,发扬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始终对党忠诚,做有信仰的青年,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争做可堪大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芒。
红色记忆流淌着鲜活的红色血脉,蕴含着伟大的建党精神,也是党史学习教育中最生动的教材。通过此次实践教学活动,同学们直观感受到了中国的飞速发展和建党的光辉历程,进一步巩固认识了红色文化的内涵、加深对红色文化的记忆、理解和感受,提升了国家自豪感和荣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