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1日,物理教学部在1实验楼505会议室召开教学研讨会,此次会议由何伟岩老师主持,物理部全体青年教师出席。大学物理课程,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的摇篮。我们每一位站在这三尺讲台上的教师,都肩负着引领学生穿越物理世界奥秘之门的重任。然而,教学之路犹如在宇宙中航行,需要不断校准方向、更新引擎。

会议开始,何伟岩老师介绍了教学研讨会是我们的能量补给与加油站,是我们部门每学期必组织的教学活动。通过教学研讨,可以发现当前大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新的教学方法。此次研讨会内容,由王悦老师和杨平老师试讲,分享教学方法、技巧和经验。

王悦老师试讲的是机械振动的知识,展示生活中秋千摆动,摆钟摆动、琴弦振动的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的共同点,引出机械振动的概念: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做往复运动。提出问题:机械振动是如何产生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分析弹簧振子模型,讲解振子在弹簧弹力作用下围绕平衡位置做往复运动,得出机械振动产生的条件:一是有回复力,二是有惯性。举例说明,荡秋千时,人在重力与绳子拉力的合力作用下做振动;音叉振动时,是由于自身弹性形变产生的回复力。介绍简谐运动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机械振动。以弹簧振子为例,推导其回复力公式
,其中k为弹簧劲度系数,x为振子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负号表示回复力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反。讲解简谐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是余弦曲线,表达式为
,其中A为振幅(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ω为角频率,
为周期(完成一次全振动所需时间),f = 1/T 为频率(单位时间内完成全振动的次数)。

杨平老师试讲的是高斯定理的知识,他以生活中的水流过平面的通量类比电通量的概念,讲解在均匀电场中,电场强度通量
。对于非均匀电场和曲面情况,利用微元法将曲面分割成无数个小面元,每个小面元上的电场强度近似看作均匀的,进而得出电场强度通量的表达式
。通过简单的例题和图形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电场强度通量的计算方法,如计算均匀电场中不同角度放置的平面的电场强度通量,以及半球面在均匀电场中的电场强度通量等。以一个点电荷q为例,在点电荷周围作同心球面为高斯面,根据库仑定律和电场强度通量的定义,推导得出通过该高斯面的电场强度通量
。 接着推广到多个点电荷的情况,利用电场的叠加原理,证明通过任意闭合曲面的电场强度通量等于该闭合曲面内所包围电荷的代数和除以
,即
,这就是高斯定理。详细讲解定理中各物理量的含义,强调闭合曲面内电荷的代数和,以及电场强度E是空间中所有电荷产生的总电场强度,但电场强度通量只与闭合曲面内的电荷有关。通过动画演示或图形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高斯定理的物理意义,如在闭合曲面外的电荷对电场强度通量无贡献,但会影响空间中的电场分布。
两位老师讲完后,进入研讨交流环节,参会教师纷纷发言,对两位老师的讲课进行评价,王悦老师以秋千的动画引入课件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有利于提高课堂听课率;杨平以生活中的水流经过一平面的通量类比电通量,讲的通俗易懂,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接着老师们就自己上课的教学情况、学生管理、教学方法创新、课程设计等情况进行交流,。
最后,何伟岩老师对会议进行了总结。教学工作是一项不断探索与创新的事业,我们要不断学习,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改革和课程创新,课程内容设计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职业发展的需求。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勇于创新,就一定能开创教学工作的新局面。希望大家将本次研讨会的收获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应用到日常教学中去。同时,也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持续关注教育领域的最新动态与研究成果,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与专业素养。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