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校内新闻 > 正文

执法律之笔绘乡,固法治之基筑安|天津仁爱学院法学院师生赴河北张家口张北县普法研学实践纪实

作者:法学院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7-15   浏览: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将法学专业建设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天津仁爱学院法学院组建普法助农实践团,赴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实践团以“法治赋能乡村振兴”为核心,通过“校地共建、普法宣讲、助农服务、基层调研、红色研学”五位一体模式,将专业实践与基层需求精准对接,在乡野大地书写法学院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为基层法治建设注入青春动能。

一、校地联动筑基石 法治协同谱新篇

实践团首站走进张北县司法局,在石刚局长、李君副局长陪同下,系统调研社区矫正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等核心工作阵地,实地学习基层司法行政系统在矛盾调解多元化解、法律援助便民服务、精准化普法宣传等领域的创新举措与成效。在研讨会上,双方围绕“三全育人”机制深化专业合作,就共建实践育人基地、常态化开展普法服务达成共识并签署协议。此次合作不仅是校地优势互补、深化融合的长效机制创新,更是高校服务法治中国建设的具体行动,为培养输送更多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法治人才注入了强劲动力。

二、法润童心护成长 法治种子埋心间

在永义街小学,实践团聚焦青少年法治教育痛点,以“防范校园欺凌”、“守护网络安全”为主题开设互动课堂。成员们通过漫画解读、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式,将抽象法条转化为生动故事,引导学生明晰行为边界、掌握维权方法。“遇到欺凌要勇敢说不”、“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孩子们在热烈互动中筑牢法治意识,法治的种子在童心间生根发芽。

三、普法田间接地气 法治惠民暖人心

“土地承包合同咋签才稳妥?”、“婚姻家事纠纷该找啥部门?”在德胜村村委书记叶润兵、副书记徐亚茹的带领下,实践团在德胜村的田间地头,搭起“流动普法站”,围绕村民关心的热点问题,解读《民法典》、《农村土地承包法》、《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等,用乡音讲法理、以案例释法条,发放普法宣传手册200余册、发放并回收法律知识调查问卷150份,让法治知识走进千家万户。

在村民见证下,天津仁爱学院与德胜村签署“法治共建协议”,校村协同推进基层法治建设的桥梁正式架通。“法言法语变家常话,这样的普法俺们爱听!”村民的认可,正是法学院坚持“专业服务群众”理念的最佳印证。

四、直播助农融普法 法治赋能新经济

“家人们看过来!这款非遗‘开口笑’糕点,不仅味道好,背后还有《非遗保护法》护航呢!”实践团创新推出“助农+普法”直播活动,成员化身主播,在推介烟熏黑猪肉、藜麦饮品等特产时,巧妙融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知识,实现“带货”与“普法”双向赋能。这场创新实践是法学院探索“法治+乡村振兴”模式的有益尝试,既为农产品拓宽销路,更让法治理念随特产推向各地,彰显法学专业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独特价值。


五、入户普法传温情 法治护航幸福路

走进习近平总书记曾看望过的村民徐万家中,实践团成员与老人围坐炕头话家常、包饺子,在回忆德胜村脱贫历程中,用“拉家常”方式讲解《农村土地承包法》、《反电信诈骗法》等实用法律。“法治让日子更安稳”,徐万的感慨道出了基层群众对法治生活的期盼,也让成员们深刻体会到“法律是守护美好生活的工具”。

此次入户普法是法学院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法治理念的缩影,通过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用得上的“生活指南”,让法治精神融入乡村烟火气。

六、红色研学悟初心 法治宣讲担使命


在德胜印象展览馆,成员们循着村庄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蝶变轨迹,感悟“党建引领+法治保障”的乡村发展密码;在野狐岭军事基地,以红色历史为鲜活教材,宣讲《国家安全法》、《烈士保护法》,让游客在重温历史中强化法治认同。法学院将“红色教育”与“法治宣讲”相结合的创新实践,既锤炼了成员“以史鉴法、以法育人”的本领,更坚定了“用专业服务国家战略”的信念。

此次活动是天津仁爱学院法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动实践,实践团以“普法”为笔、以“助农”为墨,从校地共建的法治基石到田间地头的普法服务,从守护童心的法治启蒙到云端助农的创新实践,每一项行动都彰显着“专业为民”的赤诚初心,既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法治动能,更将“以法助农、以行践学”的理念转化为学生“守正创新、扎根大地、服务家国”的精神基因。未来,天津仁爱学院法学院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深化校地合作、创新普法载体,推动专业实践与基层法治建设深度融合。法学学子将怀揣专业学识、肩负时代担当,在法治中国建设的广阔天地中,书写“专业报国、法治为民”的青春华章,让法治之光照亮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