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建筑学院教师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教学与科研能力,推动传统建筑教育向数字化设计转型,7月15日至20日,建筑学院院长严建伟教授教师团队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参加为期六天的“文化遗产与数字化”专题培训。
开班仪式:共启文化遗产数字化学习之旅
7月15日上午,开班仪式在西建大继续教育学院举行。建筑学院院长严建伟、学院党总支书记许朝华、西建大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孙小刚、培训部部长侯均业以及建筑学院教师团队出席。


孙小刚副院长对建筑学院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办学历史与学院发展,提出数字化技术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带来新机遇,能让遗产“活起来”并注入新动能。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长期关注该领域前沿,整合多学科资源开展研究与教学,此次培训旨在搭建产学研用交流平台,助力行业人才提升数字化应用能力。
严建伟院长阐述培训意义,强调城市化背景下传统保护手段难以满足精细化、长效化需求,而数字化技术为建筑遗产保护提供创新方案。本次培训聚焦实践,邀请专家围绕相关核心内容授课,旨在帮助学员打通理论与实践壁垒、掌握技能,并要求学员认真学习、遵守纪律,确保培训达到预期目标。
现场授课:探索文化遗产数字化创新路径
开班仪式结束后,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保护规划二所所长薛倩做了“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特色活化利用”讲座。她从“文化自信”切入,系统梳理了我国历史文化保护体系中的相关概念及发展,并介绍文化遗产保护概念发展历程。以陕西及西安的历史文化街区为例,解析文物保护规划的系统性策略,包括立足“保护优先”原则,探讨文物本体修复、周边环境管控的技术路径;围绕“活化利用”分享功能转化的创新模式;解析规划中的协同机制等。还通过北京雨儿胡同、南京小西湖、上海张园、西安三学街等历史文化街区案例,讲解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前沿理念与实践思路。课后学员们积极交流,氛围热烈。


此外,学员们还听取了“明城墙保护技术的传统智慧与现代融合路径”、“公共空间设计与更新机制——以西安步行街与开放街区为例”等5场系列讲座。内容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引发广泛共鸣。
现场教学: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与袁家村的文化传承
实地调研环节,学员们走访“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这座由1958年始建的陕西钢厂改造而成的园区,既完整保留了老厂房的特殊结构、大型机器设备、轨道等工业遗迹,又融入现代设计与时尚元素,生动展现了数字化技术在工业遗产改造中的应用,为教学积累了鲜活素材。


在被誉为“中国魅力乡村”的礼泉县袁家村的现场教学中,注重对本土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教师们研习了袁家村在乡村建筑风貌保护、民俗文化传承、经营模式创新等方面的实践经验,深刻体会到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为学院乡村振兴设计教学积累了实践素材。
签订协议:共促文化传承和实践融合
严建伟院长在赴袁家村调研之际,特意看望了在此研学实践的师生,并询问研学进展、实践成果及生活保障情况,勉励同学们珍惜田野实践机会,将课堂所学与乡村文化肌理结合,在真实场景中锤炼专业能力、感悟文化内涵。许朝华书记代表建筑学院,分别与礼泉县文化和旅游局、昭陵博物馆达成战略合作,并签订共建协议。未来,学院将加强校地共建,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研究以及文创产品开发等多个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实现“专业赋能文化传承、文化丰富设计实践”的深度融合,为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注入新活力。


结业合影:收获满满,开启新征程
培训最后举行结业仪式,颁发结业证书,全体学员合影留念。严建伟院长表示,此次培训及历史文化考察活动,大家不仅看到了物化的展物,从更长远来看,文化艺术的浸润定将在日后工作中显现成效。
此次培训对建筑学院发展意义深远为相关课程教学筑牢根基。同时,实地调研与考察活动为学院学生实践基地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和方向。未来,建筑学院将整合培训成果,深化校地合作,打造更优质的学生研学实践基地,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更多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建筑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