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团聚青春 · 正文

团聚青春

天津仁爱学院2025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锦集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8/13 点击量:

盛夏时节,青春涌动

天津仁爱学院的学子们

奔赴各具特色的社会实践现场

他们立足学科优势

扎根田间地头、穿梭街巷楼宇、进驻科研一线

用青春朝气呼应时代发展需求

为区域发展与社会进步注入青春动能

让我们一起来领略

仁爱学子社会实践队的青春风采吧!


校团委

天津仁爱学院“青聚井冈·团心向党”社会实践队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由校团委组织35名师生奔赴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展了为期一周的红色研学活动。急行军、干农活、访民情、自做红军餐等体验活动,让队员们在“红军的一天”中真切体验红军苦与乐,体验军民鱼水深情;挑粮小道间,陡峭的石阶见证着年轻身影的坚毅前行,师生深刻领悟“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实质;在“三湾改编”教学现场,师生们深入了解“支部建在连上”这一伟大创举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深刻体会到组织建设对于革命胜利的关键作用。师生通过理论课学习、实地参观、情景体验等形式,重温革命历史,感悟信仰力量,用实际行动践行“永远跟党走,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誓言。

天津仁爱学院“繁星有你”关爱西部民族地区学生社会实践队7月10日奔赴甘肃正宁,以“缘起—探寻—深耕”三阶行动点亮西部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成长之路。缘起“繁星暖夜”联盟,校团委携手共青团正宁县委三载义卖香荷,跨越1176公里续写山海情。探寻“繁星筑梦”,成员走进香荷扶贫车间记录非遗增收故事,入户走访留守儿童,建立需求档案,把团圆希望缝进一针一线。深耕“星轨课堂”,团队于山河镇长乐社区、五顷塬南邑村开设安全科普、普通话推广、模型制作及趣味运动会,并捐赠首座“繁星微型图书室”,计划三年再建五所。实践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化为微光成炬的守护,用“线上资源+线下驻点”长效支教,筑牢“校地联动、资源互通、长效赋能”帮扶格局,让仁爱青年在“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中托举繁星,照亮乡村教育振兴新程。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奋楫笃行实践队18名师生赴天津市蓟州区下营镇,开展为期6天的“红途循净践初心 厨余焕新绘青春”主题实践活动。实践队走进爨岭庙烈士陵园,重温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的壮烈历史;在刘庄子村党群服务中心开展“科技筑梦”科普活动;针对中小学学生,队员们设计了“废旧纸片变书签”“扭扭棒创意工坊”“3D打印科普讲解”“悬浮球物理实验”等互动环节,在学生心里种下了“科技”的种子;实践队在刘庄子村开展“红色记忆”主题墙绘,让墙绘不仅成为风景,更成为一堂生动的党史课。

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

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依托专业优势,结合天津市宝坻区八门城镇乡村振兴发展需求,以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发展为核心,组织研学实践队深入乡村一线。实践队成员探究数字乡村指挥中枢,学习构建“技防+人防”的立体化安全网络,激发信息学子专业意识;体验无人机植保技术,积蓄创新实践动能,将雾状药液精准覆盖稻田;铺设传感器、浇水装置等设备,将自主研发的“智水云田”智能灌溉系统首次试用于田间;开展“银发触网”课堂,从连接WiFi、调试音量、使用语音功能,到学习Deepseek、豆包,耐心帮助老人们跨越“数字鸿沟”,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

智算工程学院

智算工程学院“初心领航”实践团于6月27日至7月9日,赴山东烟台与天津蓟州开展研学实践,以科技赋能为引擎,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烟台研学中,团队聚焦樱桃产业数字化,深入种植基地学技术、记数据,在鲁东大学实验室研习保鲜技术,于烟台农科院实操标准化采摘,积累产业链数字化建设经验;蓟州实践里,团队对接当地党群服务中心,深入樱桃基地,边劳作边调研,聚焦采摘标准化不足、冷链物流不完善等痛点,将烟台经验本地化适配,通过示范讲解助农户掌握科学方法,形成解决方案,获广泛认可。

建筑学院

2025年7月中旬,建筑学院“文”兴礼泉研学实践队奔赴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开启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研学之旅。实践团成员们在袁家村村史馆重温入党誓词,坚定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时代使命的决心。研学期间,大家触摸关中文化脉搏,从皮影到板弦琴,从土织布到瓷胎竹编,感受传统技艺的智慧匠心,用画笔勾勒古村落之美。实践队结合昭陵六骏与非遗技艺,设计文创品、绘制“四季礼泉”文旅手绘地图。建筑学院与礼泉县文化和旅游局达成合作意向并签约。未来,建筑学院将继续以“三下乡”为纽带,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建筑学院“青衿筑梦 乡振有我”三下乡实践团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前往天津市滨海新区马圈村实地走访,对宏胜源产业园展开调研,并与园区达成共建实习基地协议。实践团成员依托学校环境设计和建筑学专业知识,助力产业园鸡场完成初步建设。团队成员设立研学课程,精心撰写宣讲稿,向天津市科技局进行成果宣讲;为大中小学设立研学路线,开展银发活动,丰富不同年龄段人群体验;设计系列文创产品,借此带动当地文旅发展,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力,用实际行动诠释青年担当,助力乡村实现全方位振兴。

经济与管理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石榴花开 和衷共济”实践团跨越4000公里赴新疆和田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团队在策勒县第三小学、红旗小学开设“七彩课堂”实施支教计划,聚焦语言文化、非遗传承与民族融合,累计授课50余课时,同时通过家访深入了解学生需求,搭建家校桥梁;与策勒县恰哈乡红旗小学联合举办主题党日活动,淬炼初心薪火相传;赴毛主席像章陈列馆和战斗渠纪念馆开展研学,厚植使命担当;携手爱心企业向当地小学捐赠打印机、体育器材等教学物资,助力边疆教育;拍摄乡村全家福五十余张,帧帧连心中华脉;拜访非遗传承人,于手工地毯上绵延中华血脉;走访恰哈乡村,产研筑基把脉振兴脉搏。学院将持续深化“三全育人”,让民族团结石榴籽愈抱愈紧,教育协作智慧花绽遍昆仑。

法学院

法学院师生组成“执法律之笔绘乡 固法治之基筑安”普法助农实践团,赴河北张家口张北县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活动以“法治赋能乡村振兴”为核心,通过校地共建、普法宣讲、助农服务、基层调研和红色研学“五位一体”模式,推动法学专业与基层需求深度融合。实践团与张北县司法局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实践育人基地,探索长效普法机制。在永义街小学,实践团通过互动课堂普及防范校园欺凌和网络安全知识,播撒法治种子。实践团深入德胜村田间地头,设立“流动普法站”,用乡音解读《民法典》《农村土地承包法》等,发放手册200余份,并签署校村法治共建协议。团队创新“助农+普法”直播,推介特产同时普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现经济与法治双赢。入户走访中,实践团成员与村民共话家常,以案例讲解法律,让法治融入生活。此外,实践团成员结合红色教育基地宣讲《国家安全法》,强化法治认同。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红韵 苇艺 碧水-‘三色’探微”实践队7月赴白洋淀以红色传承、文化感知与生态体验为核心,在实践中探寻深刻的教育意义与时代价值。队员们探访雁翎队纪念馆、嘎子村,在革命故事中感悟“芦苇荡里藏忠魂”的爱国精神,在邵庄子村史馆领略芦苇编织非遗技艺,增强文化保护意识。实践队组织“普音传雅韵”普通话推广活动,弘扬传统文化;发挥英语专业优势,开展双语文化宣讲、乡村支教,助力乡村振兴。活动融合红色教育、文化传承与生态理念,为队员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行走思政课”。

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13名师生以“忻火相传·建证初心”为号角,以“思政铸魂、专业赋能”为主线在五寨县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与专业实践。走进乡村,实践团用建工专业视角探寻乡村振兴的密码。师生发挥专业优势,参与农房修缮、管网改造测绘,带领留守儿童搭建红船模型,让红色基因在童心中发芽。活动尾声,“红色研学基地”挂牌,让校地合作按下长效键。13人足迹丈量的不仅是五寨的山山水水,更是青年以专业赋能老区、用信仰传承初心的使命答卷——当青春与红色相遇,当知识扎根乡土,他们正书写着新时代的“振兴注脚”。

暑假期间,建筑工程学院“木版年画非遗”实践队奔赴河南滑县开展非遗研学之旅。队员们追寻文化根脉,在千年古镇中感悟匠心传承,为非遗创新注入青春智慧。实践环节中,队员们亲身体验了设计、雕刻、印刷的全流程,在刀锋与木纹的碰撞间体悟“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在油墨与宣纸的融合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此次活动让青年学子在非遗技艺中坚定文化自信,在实践创新中强化使命担当。队员们表示,要将“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和“守正创新”的理念融入专业学习,以青春助力非遗文化焕发时代光彩,用实际行动书写文化传承的青春答卷。

能源与化工学院

能源与化工学院“绛州红韵・炭索新程”实践队奔赴山西省运城市绛县古绛镇,用专业技能赋能地方发展,用青春行动传承红色基因。团队深入尧王故里开展尧文化深度研学,踏访红色遗迹,追溯华夏根祖之源,传承中华文明之脉;对接当地企业,专业赋能当地山楂深加工等研究,培训本土电商人才,直播助农拓宽农产品销路,实现红色文化传承与乡村产业振兴双向赋能。队员们表示,将带着此行收获的“红色信仰”的坚守、“技术落地”的担当和“文化传承”的自觉砥砺前行,以实际行动践行育人初心,在服务地方发展中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青春答卷。

数智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

数智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专业赋能·文化铸链”实践团队计划九月初奔赴津南区开展社会实践。研学团队聚焦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镇、葛沽镇区域特色文化资源,依托《红楼梦》红学遗产、九桥十八庙古建筑群、小站稻田农耕文化与海下非遗传统,通过动画技术活化非遗叙事,借助传播学理论构建多维传播矩阵,构建“非遗数字化活化+在地文化传播+文创产品开发”三位一体的研学体系,打造具有地域标识度的文化IP。实践团结合专业特色,通过汇聚青年力量,推动当地文化从传统地域性符号向现代文化资产转型,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向赋能。

上一条:闻“汛”而动,向险而行丨仁爱学子勇赴抗洪前线书写青春答卷
下一条:青春的榜样丨以星火之力点亮边疆希望,怀赤子之心践行青春誓言

地址:天津市团泊新城博学苑 邮编:301636 电话:022-68579990 版权所有 天津仁爱学院学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