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熠生辉·雕版筑梦——天津仁爱学院师生赴安阳滑县开展非遗研学实践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青年学子参与文化实践服务,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坚定文化自信,勇担文化传承使命。2025年6月,天津仁爱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师生赴河南安阳滑县,开展“木版年画非遗研学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在千年古镇中触摸历史温度,在非遗技艺中感悟匠人精神,在学科融合中感悟文化脉络。

解锁非遗密码
滑县木版年画,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活动期间,团队成员们来到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耿建社先生的工作室,他以丰富的经验与深厚的情怀,向同学们系统介绍了木版年画的历史渊源、色彩寓意、文化内涵。《十二生肖福》《八仙庆寿》等经典作品,让同学们深切感受到这项古老技艺承载的厚重历史记忆与浓郁乡土情怀,领悟到大师数十年如一日的执着坚守与匠心精神。

其中耿老先生的《吉祥和谐虎》,在建党一百周年全国非遗作品评选中,从万千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安阳市唯一入选的精品。这幅作品以传统年画技法为根基,融入新时代的艺术表达,不仅展现了非遗技艺的深厚底蕴,更饱含着对党的深情礼赞。

沉浸式非遗课堂
耿老师为学生们现场展示木板年画的制作工艺,详细介绍了制作技巧和要点,涂墨、放纸、印刷、揭纸,一张张精美年画在老师手中诞生。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同学们逐渐掌握了木版画的技巧,感受到了这门艺术的独特魅力。


佳作生辉,续写文化新篇
同学们手持工具,在耿老师的手把手教学下,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木版年画创作之旅。首先,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将其拓印在木板上,用刻刀工具将其刻成凹凸起伏的雕版,再以滚轮蘸取油墨,均匀涂抹在雕版的凹凸纹理间。当自己亲手雕刻的年画作品呈现眼前时,那份参与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对传统手工技艺的复杂性与工匠精神的崇敬之情也愈发深厚。


作品展示

李昊宇——《水运新章》
这幅《水运新章》黑白版画呈现大运河与港口交融之景。作为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学子,关注到运河串联自然与工业,货轮、起重机诠释航运作业。该作品既展现水运设施等专业元素,也体现其物流、经济价值,未来以专业守护水运枢纽,助力航道优化与海岸防护。预祝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蓬勃发展,续写交通与自然共生的精彩篇章。

胡高强——《“财” 运有余》
此次胡高强同学将“财” 字与鲤鱼形象融合,“财” 字作为背景框架,鲤鱼居于其中,是典型的民俗艺术创作。从文化寓意看,“鱼” 谐音 “余”,和 “财” 字搭配,寄托了民众对财富盈余、生活富足的期盼,传承着祈福纳祥的传统年俗文化内涵,展现木版年画以图案符号传递美好愿景的艺术特色 ,是民俗文化与艺术创作结合的生动体现。
本次活动,实践团队不仅让同学们领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更深刻体会了非遗传承人守护文化根脉的赤诚之心与历史担当,起到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思政育人效果。未来,我校将持续开展更多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为非遗技艺注入新的活力,让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