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发展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未来发展

(一)推进大学体育教育教学:持续推进“学、练、赛 ”一体化教学,整合体育课程内容、强化师资培训、创新教学方法,确保能够在教育教学中有效采用更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结合体育和教育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的教师与学生评价体系,确保体教融合的实施。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未来着力培养一批教学名师、学术名家、高水平教练、国家级裁判,打造若干高水平教学、训练、科研团队。引进高层次人才,引进博士研究生。加强“双师双能型”人才队伍建设,鼓励符合条件的教师在协会、企业、科研机构兼职,支持优秀企业家、教练员、科研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三)加大学科专业建设:坚持以体为本、凝练方向、突出特色,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体育前沿热点问题,深入推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积极助力“体育+”。加大“一流学科”建设力度,着力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培育市级、院级“重点学科”。

(四)提高科研工作:未来五年,加强体育智库建设,围绕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组建跨学科、跨部门、跨单位的创新型科研团队,开展前瞻性、基础性、应用性、技术性研究。强化各级各类研究中心在科学研究、决策咨询、项目策划、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创业孵化、协同创新等方面的功能作用,鼓励有条件的研究中心实体化发展。争取创建1-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力争实现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

(五)夯实竞训工作:每年制订全国、天津市参赛工作计划;做好体育训练项目的布局和后备人才选拔培养工作;承办国家级、市级有关竞技体育比赛工作;做好各运动队运动员的等级审批的推荐申报工作;加强沟通协调,争取政策支持,最大程度上招收优质体育生源。

(六)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立足天津,服务京津冀高质量发展、全民健身等国家战略,主动融入天津市“运动之都”、“体育强市”建设。充分发挥学院在体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功能作用,更好助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教育、体育产业发展。以体育体制改革为契机,加强与各级各类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单项运动项目协会交流合作,协力推动项目可持续发展。

(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文明校园”创建为抓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奥林匹克文化融入到校园建设中去,讲好“仁爱体育故事”,传播“仁爱体育文化”,培育“仁爱体育精神”,铸就精神共同体,提升办学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