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仁爱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任务,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五老”资源为依托,以文化浸润为抓手,以实践创新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构建“大思政”实践育人新范式。
一、思想引领强根基:讲活历史故事,激扬青春力量

学院关工委始终把思想建设摆在首位,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打造沉浸式、场景化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学院关工委“五老”成员赵臣老师带领“青马工程”学员走进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在“海棠书香”阅读空间,他与学生共读《周恩来南开中学岁月》,从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青春志向讲到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面对泛黄的家书信笺,他动情解读革命伴侣“纸短情长却家国为先”的崇高境界。10余名学生在活动结束后递交入党申请书,生动印证“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原党总支书记李庆刚同志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将主题党日活动与红色资源深度结合,组织师生党员赴西青区第六埠村开展“重走长征路”实践教育,这种“历史场景还原+代际对话”的教育模式,让红色基因可触可感。
二、学术薪火永传承:深耕专业沃土,锻造大国工匠

作为我国机械动力学领域的开拓者,天津仁爱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创始人、关工委“五老”成员、我国机械动力学领域专家、天津大学原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张策教授,以八旬高龄重返仁爱校园,生动诠释“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面对青年教师与学子,他深情寄语:“期待在你们手中,诞生属于中国智造的新突破!”这场跨越两代机械人的对话,既是学术智慧的传递,更是育人初心的接力。在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时代背景下,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正以开放姿态汇聚优质资源,为培育新时代卓越工程师书写奋进之笔。
三、文化润心树新人:融合传统智慧,赋能心灵成长

校图书馆李秋实馆长作为老教育工作者代表,立足图书馆资源优势,创新美育载体,会同惟清耕读坊合力打造“谷雨看花盘纸”“秋分落花成扇”“立冬暖阳诵读”等系列节气品牌活动,开辟文化育人的新赛道。“春分·心愈时光”主题活动 “文化传承+实践疗愈”双线育人模式设计,以诗词赏析为切口赋能心理成长,引导学生感悟节气智慧中的自我调适之道,并通过积木拼搭传递“静待花开”的人生哲理。她以“五老”特有的亲和力融入青年群体,讲述曾资助贫困生成才的感人经历,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诠释“春蚕精神”,激发学生传承奉献品格。
四、实践育人显担当:贴近学生需求,破解成长难题

苏欣平教授作为班主任,通过云端关怀群组实时对接天津大学交流学生需求,学业帮扶与职业导航并重建立“天津大学访学生成长追踪机制”,并在2024年寒假前夕,带队赴天津大学慰问访学学生,赠送《机械创新案例集》等专业书籍,将关怀延伸至“最后一公里”,让在外学子感受“学院即家园”的温暖。同时,苏欣平教授以“零距离育人”理念为指引,常态化深入学生宿舍,将宿舍区转化为第二育人阵地,并以专业知识为牵引,深入宿舍开展“床头答疑”。此外,苏欣平教授建立分层分类学业帮扶模式,针对学困生开设“基础强化班”,形成“动态教学”的特色育人范式。
五、行走课堂拓视野:厚植家国情怀,勇担复兴重任

李方成老师依托关工委五老“桑榆讲堂”开创“万里山河思政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新标杆。他利用寒暑假行程数万公里,在青藏高原记录生态卫士守护三江源的坚守,于粤港澳大湾区拍摄大国重器破浪深蓝的雄姿。返校后,他精心制作《从边陲小镇看乡村振兴》课程,让学生“沉浸式”感受新疆喀什从脱贫攻坚到产业兴盛的巨变。李老师用镜头让学生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不是抽象概念,而是雪域高原上连片的光伏板、是南海礁盘间挺立的灯塔。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善作善成”的殷切嘱托,以张策、赵臣等“大先生”为标杆,将党建“红心”、学术“匠心”、文化“润心”深度融合,努力培育既有家国情怀又能“自找苦吃”的新工科人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院关工委将以“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继续奋力书写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