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校13年来学院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办学思想和“实事求是、果毅力行”的校训。立足天津,融入滨海,面向环渤海区域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强能力、具有实事求是
、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校充分发挥天津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创新办学机制,实行开放式办学、多样化培养。
为突出办学特色,学院2007年完成了《本科专业建设规划(2008-2010)》,对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提出了总体规划要求。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根据学院规划的要求,逐步完善软、硬件和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形成了“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目标的模块化、多层次、面向工程应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
1、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根据生源特点和办学条件,结合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要求,从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与考核方法的改革到师资队伍建设,持续优化改进。着力培养学生组织协调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以通识教育为基础, 突出实践、强化应用。
1)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教学要求,规划设计了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为机械类和近机类专业设计了基础型和综合设计型的必修实验模块和创新型的选修实验模块,为非机类专业设计了基础类通识实验包。体现了模块化和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理念,如图1所示:

图1 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体系
基础型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实验方法、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综合设计型实验:要求学生对教师指定或学生自选课题,完成从查阅资料、进行机构设计、工艺设计、运动学仿真和加工制造等多知识点综合的实验。
创新型实验:
学生利用中心的资源共享平台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参加学科竞赛;参与到与企业合作的科研课题中直接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工程实验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此外,搭建了一系列职业资格和技能认证平台,学生完成相关实验项目后通过认证平台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水平。
2)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实验教学体系
在1-4学期:掌握基本实验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阶段,包括认识实习、金工实习、力学实验、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实验等。
在5-6学期和两个短学期:除一些基本实验外,主要是机械CAD软件应用实训、数控机床仿真、数控机床实训、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以及职业技能实训和资格认证考试。
在7-8学期:职业综合能力拓展、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模具课程设计、机械CAM软件应用实训、计算机辅助模具设计、3+1顶岗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
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学生的实验内容由简单基础到专业综合、工程实验能力得到不断锻炼,形成了大学期间“一年多练、层层递进、贯穿四年”理论+实践一体化育人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一年多练、层层递进、贯穿四年”理论+实践一体化育人模式
2、实验课程、实验项目情况
目前机械制造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共开设实验课程25门,实验项目130项。其中,基础验证型实验42个(占32.3%),综合设计型实验47个(占36.1%),创新型实验50个(占31.6%);
强调集中实验教学环节在实验教学中的地位,中心承担的集中实验环节为22周,其中课程设计有3个、集中实训有10个,实验教学学分占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的30%以上,。
3、实验教学与科研、工程和社会实践结合
1)科研成果转化成实验教学案例
近年来中心教师完成科研项目60余项,经费总额1600余万元,从这些课题中加工、整理、提炼出来的案例作为综合设计型和创新型实践课程的教学素材,创建了工程案例库。所有教师均可从案例库中选取合适的资源用于相关的实验实践环节中。目前案例库已建有50个项目,将案例库中综合性的工程案例拆分成若干子项,适应于不同实验项目和课堂教学,使学生不仅能掌握某一项实验的知识点,而且在完成所有设计项目后对机械工程有一个宏观和整体的认识,有利于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
2)加强职业技能认证考试培训
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参加国家级、省部级培训,形成有力的指导能力,搭建了“数控技术职业技能鉴定平台”、“教育部CAXC认证考试平台”、“工信部NCAE认证考试平台”、“见习机械设计工程师认证考试平台”。旨在以职业资格认证驱动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深化,将职业技术资格认证嵌入相关课程作为考核形式,实现了“双证书制”人才的培养,每名机制专业的毕业生都能取得1-2项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