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简介

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始建于2006年,采取学院、机械工程系、实验室负责人三级管理体制。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突出“理论与实践并重、面向实际、贴近工程,注重学生技术创新与集成能力、现代设计工具与制造装备的应用能力、多学科交叉解决工程问题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定位:

1、机械工程通识教育公共平台

2、机械类、近机类专业实验教学平台

3、机械设计、制造技术集中实训平台

4、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

5、工程训练和技能培训认证平台

6、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7、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撑平台

中心所辖16个实验室和2个校企合作工程创新中心,使用面积3000余平米,拥有仪器设备880余台套,仪器设备总值1000余万元。2018年面向36个专业开设27门实验实训课程128个实验项目,全年服务学生1591人,实验人时数11.06万。中心共有双师型专任教师27人,其中教授2人,教授级高工3人,副教授5人,讲师15人,高级技师1人、技师1人,拥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6人

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以素质、知识、能力3方面协调发展的培养要求为目标指引,探索实践了4种模式协同推进的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包括:理论实践一体化专业课程群教学模式;“3+1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实践模式“课程+项目+竞赛”的学生双创驱动模式;校企导师团队主导的科研合作与技术开发模式。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有效提升了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为充分挖掘实验室资源的潜力,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的实验室采取预约开放式管理,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科技创新活动平台和师资保障。几年来,先后有近300余名学生参与高水平的学科竞赛和各类双创活动。在学科竞赛中,创新作品80余项,其中50余项作品参加科技创新竞赛,获全国性奖励6项,省部级奖励40余项,获奖学生150余人。20172018年,中心教师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1项,其中2项被评为国家级创业实践项目、3项被评为市级创新训练项目、6项被评为校级创新训练项目

为发挥产教融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推动作用,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提出了“基于多资源融合的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整合校内软硬件资源、合作企业技术及设备资源、校际校企协作科研团队三大资源。通过顶岗实习、师生共建项目攻关小组等形式,进一步拓宽了学生实验、实践的渠道,开拓了学生的工程眼界,锻炼了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集成能力。该项目获2018年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中心在逐步建设完善的过程中,除严格执行学校有关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外,根据实验室仪器设备特点和实践教学组织特点,制定并实施了22项保证实验教学质量,提高实验水平的制度和措施,如:青年教师讲习制度、各种仪器设备操作规范、实验项目指导规范等。此外,青年教师开展实验、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工作。累计参与国家级教改课题1项,天津市教改课题3项,校级教改课题21项,优秀实践课程建设1项,发表教学改革论文16篇,正式出版教材4部、自编实验指导书(讲义)17部。

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优质的软硬件资源为科学研究、校企合作技术开发服务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此基础上,由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和学生共同组建项目团队,学生全程参与项目的形式,60余项,经费总额1200余万元,发表科研论文60余篇,其中SCI检索11篇、EI检索12篇,中文核心18篇,申请并授权发明专利1项。

机械工程系实验教学中心积极推动实践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先后搭建了“数控技术职业技能鉴定平台”、“教育部CAXC认证考试平台”、“工信部NCAE认证考试平台”、“见习机械设计工程师认证考试平台”。旨在以职业资格认证驱动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深化,将技术资格认证嵌入相关课程作为考核形式,实现了“双证书制”人才的培养,每名机制专业的毕业生都能取得1-2项资格证书。

在院系两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年的建设,中心以其良好的实验环境,完善的管理制度,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率的实验室建设,成为学校实验室建设的典范,在2013年教育部对独立学院的规范验收工作中得到了验收专家的高度评价。2015年12月,中心顺利通过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评审。